超七成美企在華盈利豐厚
目前,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概率正不斷增加,“悲觀情緒”在蔓延。然而,與美國本土情況有天壤之別的是,超過七成在華美國企業獲利豐厚,對未來5年在中國的運營前景“非常樂觀”。
這是近日兩份權威經濟報告對美國企業所作的“一憂一喜”兩種結論。
在美悲觀在華樂
美國商業經濟學家協會(NABE)近日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有30%的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經濟今年上半年會萎縮,而在今年1月,持這種觀點的經濟學家只占10%。
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通用承包商協會首席經濟師、NABE最新調查的主持人西蒙森(Ken Simonson)表示,兩次調查結果形成鮮明對比,現在的基調“極度悲觀”。
西蒙森進一步解釋,“接受調查的企業對于本企業經營和美國整體經濟走勢的觀點都很低調。超過半數的企業認為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不足1%;沒有企業認為上半年經濟增長會超過3%。
而在中國的美國企業,則賺得缽滿盆滿。
中國美國商會、上海美國商會和華南美國商會最近聯合發表《2008年度美國在華企業白皮書》,公布了對商會7000家會員中的800家企業的調查結果。這也是中美商會第十次發布年度白皮書。
根據這項調查顯示,74%的美國公司在中國盈利,甚至是盈利豐厚;88%的美企2007年在華運營收入較2006年有所增加。
調查還顯示,89%的被訪者對未來5年在華經營發展持樂觀或者較為樂觀的態度;78%的被訪者表示他們比2007年更加樂觀。
美國第二大汽車商福特就是個例子。福特汽車近日公布2008年第一季度凈利潤為1億美元,而去年同期公司凈虧損2.82億美元。福特表示盈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業務上升。2008年第一季度,福特在華總銷量達到90791輛,同比增長47%。
擴展在華業務成依靠
上海美國商會主席考奎爾•拉德在公布調查結果時說:“總體來看,很多美國公司都計劃在中國各地擴展業務。”
《2008年度美國在華企業白皮書》的數據顯示,83%的美國公司計劃2008年在華擴大生產;23%的美國公司計劃2008年購買一家中國公司;還有41%的美國公司打算把業務擴展到中國的二線、三線城市。
“在華美國企業將業務向二、三級市場擴展,有兩層含義。”上海社科院外國投資研究中心主任李小鋼5月6日對記者解釋:“一層含義是生產地點的擴展,也就是將加工廠、生產基地放到二、三線城市;另一層含義是產品市場、服務網絡擴展。”
“實際上,隨著土地成本的上升,很多在華的美資企業已經將生產基地向中、西部轉移。”李小鋼說。他預計,2008年在華美資企業將會先把一些中低檔的產品市場、服務網絡向二、三級市場轉移,逐步實現梯度轉移。”
美國一位中國研究專家亞歷山德拉•哈尼近日在一次討論上表示,由于中國龐大人口和飛速發展的基礎設施,使中國目前的制造業還不容易轉移到越南等其他國家。
不過在擴展業務的過程中,有接近80%的在華美企反映,主要困難來自吸引、培養和留住經理級別人才和技術人員。
“這一問題背后有90%的因素是來自員工個人的,員工關注是否能在企業中獲得個人發展空間,工作能力是否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一位大型企業的人力資源總監對記者表示:“其余10%的因素是待遇問題。”
中國內地市場成新方向
《2008年度美國在華企業白皮書》的數據還顯示,71%參與調查的美企認為,由于成本上升,在中國開展業務正在失去部分競爭優勢。但是大多數被訪公司都沒有撤出中國的計劃。
上升成本包括勞工成本、稅率、能源成本、土地成本等。哈尼認為,自2005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18%,這會增加原材料,特別是石油成本;勞工短缺使得中國南部地區的工資成本增加。
但李小鋼認為,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帶來的成本上升不會影響美國企業在華的經營狀況。
“2008年在華的美國企業還會出現盈利豐厚的現象,這種盈利模式還會持續。”李小鋼說。
李小鋼認為,目前在中國市場生存下來的美資企業,目標產品定位在國內市場,本土化程度提高。“人民幣匯率提升可能對這些企業在中國盈利還有幫助”。
不僅僅是美資企業,日本和歐洲在華企業如今都不再把中國作為“出口基地”,而是作為面向中國國內市場的生產基地。據日本媒體報道,這些企業正急于通過擴大在中國市場的銷路來彌補成本上升。
“保護和保持業已開放的貿易關系應該是美中兩國政府的共同承諾。中美兩國經濟的長期命運是跟全球經濟相連的。”華南美國商會主席塞耶丁近日表示。